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我妻薄情第9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是,家父师承李御医,后于惠民药局做医士。”

  太医院架构如下:院使,秩正三品,同知,正四品,院判,正五品,典簿,正七品,御医正八品,共十八人。

  换言之,全天下能被称为太医的,只有二十几个人,水平且不说,地位却不容置疑。

  不过,太医院不可能只有二十几个大夫,更多的是没有品级的医士和医生。医士的地位要高于医生,评判标准是考试——“三年大考,分三等,一等补医士,二等补医生,三等发院习学”。

  李御医能获得八品的品阶,水平已经十分不差。

  他五十六岁因母亲重病,舍弃太医院的良好待遇,回乡侍奉母亲。

  程家与李家均为山西大同府山阴县人,程父在程丹若祖父的打点下,跟随李御医学习医术。

  学成后,由李御医举荐,在当地的惠民药局(官方设立的救济贫民的机构)做个小小的官医。

  所以说,程丹若投的胎运气不错,等同于市立医院医生的女儿,父亲的师父还是协和的大佬。

  只可惜遇到了战争。

  纵然如此,这样的出身也叫顾太太缓和了面色,赞道:“果然家学渊源。”

  “不敢当。”程丹若十分谦逊。

  顾太太却叹了口气,拍拍她的手,故作无奈:“有什么不敢当的,兰娘要是有你一半懂事,也不会跌下山去。”

  戏肉来了。

  程丹若打起精神,道:“前儿下了雨,山上的青苔犹未干透,顾姑娘怕是踩到了湿滑处,才不慎跌跤,并不是贪玩。”

  “噢?我还当她看见了什么花儿蝶儿,这才顽皮呢。”顾太太讶然。

  程丹若想一想,笑了:“我记得山上有个亭子,她许是想进亭子坐一坐,台阶又滑……”

  顾太太仔细打量她片刻,满意一笑:“竟是错怪她了。”

  她轻描淡写带过这茬,又问了几句“平日读什么书”之类的家常,自然而然地结束了闲聊。

  正院也到了。

  黄夫人正在等她。两人互相见礼问好,熟稔地寒暄。

  “兰娘的伤要紧不要紧?”黄夫人首先表示关切。

  顾太太道:“无妨,请金老大夫看过了,说好好养上十天半个月就好。”

  “没事就好。”黄夫人应着,朝程丹若笑了笑,“丹娘来得正好,去看看柔娘和婉娘吧,你们姐妹也该一处说说话。”

  “是。”程丹若识趣地告退。

  她走得慢,远远的,还能听见顾太太的声音:“这事得多谢丹娘,若不是她恰好路过,那傻丫头还要吃大苦头呢。”

  “她一向热心,没给您添麻烦就好。”黄夫人笑道。

  两人说着进了屋,听不见什么了。

  程丹若的唇角微微一翘,绕过游廊,穿过月亮门,就到了旁边的小院子。这里叫锦霞院,居住着陈柔娘和陈婉娘,以及她们各自的姨娘。

  两位小姐是主子,住朝南的二层小楼,两个姨娘算是仆,只能住东西厢房。如此尊卑分明,亦是方便陈老爷过来做一些少儿不宜的事。

  今朝天气好,陈柔娘和陈婉娘聚在一处,在窗户下做针线。

  “我来看看两位表妹。”程丹若说。

  陈柔娘眸光闪烁:“倒是稀客,雀儿,上茶。”

  “哎。”丫头端上热茶,热气腾腾,香味却寡淡,一闻就知道不是好茶。

  程丹若不动声色,欣赏她们的绣活:“这帕子绣得真好。”

  “最近孙师傅教了她的独门绣法。”陈婉娘仿若随意的应答,“说是就凭这一手本事,女红就算小有所成了。”

  孙师傅是陈家为女儿聘请的女红师傅,原是苏州织造局的绣女,因眼疾做不了活计,才离了织造局,做陈家的西席。

  她的苏绣乃是一绝,活计栩栩如生,一小件就能卖上几十两银。

  陈家女儿虽然无须靠手艺过活,但今后出嫁,为夫家人做上几件东西,便能显出在女红上的本事来,叫人高看三分。

  这是炫耀,毫无疑问。

  程丹若:“是吗?”

  “当然。”

  “那真不错。”

  平淡的敷衍。

  陈婉娘丧气不已。每次都这样,这个远房表姐明明穷酸得要死,却总装出一副淡泊的样子,嫉妒一下又怎的,她难道不该嫉妒自己吗?

  真讨厌。

  陈婉娘气鼓鼓地坐回绣棚前,不理她了。

  程丹若摇了摇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