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8章 注释(1 / 2)


第一章

[1]以上见《庄子·说剑》。

[2]这个说法,是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《历史的起源与目标》一书中提出的,也翻译为“枢纽阶段”。

[3]老子是否确有其人,《老子》一书系何人所写,学术界一直有争议。我赞同许多学者的看法,认为《老子》一书应该成于孔子之后,庄子之前,比墨子和杨朱还要晚一些。它的思想源头可能来自李耳,或老聃,或太史儋,或老莱子,但也可能只是打着他们的旗号,借壳上市。

[4]请参看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

[5]事见《论语·微子》。此时定为由叶返蔡之时,从司马迁说。

[6]见《论语·微子》。

[7]见《论语·宪问》。

[8]见《论语·八佾》。

[9]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

[10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
[11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

[12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原文是:“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乐云乐云,钟鼓云乎哉?”

[13]见《论语·八佾》。

[14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原文是:“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?”此处所言,是对这句话的三种理解。

[15]请参看《论语·乡党》。

[16]见《墨子·非儒下》。但学术界普遍认为,《非儒》不是墨子本人的作品。

[17]请参看孙叔平《中国哲学家论点汇编·先秦编》。

[18]见《墨子·耕柱》。

[19]见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

[20]正是这一点,决定了礼乐制度在进入帝国时代后也没有被废除,儒学反倒成为官方意识形态。详见本中华史第八卷。

[21]见《庄子·外物》。

[22]见《庄子·胠箧》。

[23]见《庄子·天运》。

[24]见《庄子·大宗师》、《庄子·天运》。

[25]见《庄子·人间世》。

[26]杨朱的观点,是“人人不损一毫,人人不利天下,天下治矣”(《列子·杨朱》)。老子的说法,是“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”(《老子·第十三章》)。庄子的说法,是“贵以身于为天下,则可以托天下;爱以身于为天下,则可以寄天下”(《庄子·在宥》)。对老子和庄子的理解,请参看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。

[27]请参看李零《人往低处走》。

[28]见《韩非子·难一》。

[29]见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。

[30]见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。

[31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
[32]比如有人批评《墨子》没有文采,韩非就借他人之口为之辩护,认为墨子的语言之所以质朴,是因为担心人君“览其文忘有用”,“怀其文忘其直”,所讲故事则正是秦伯嫁女和买椟还珠。见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。

[33]见《墨子·兼爱中》。

[34]以上均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
[35]见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。

第二章

[1]墨子救宋故事,见《墨子·公输》。

[2]此处原文是“请献十金”。古时,二十两为一镒,一镒为一金,十金就是二百两。

[3]见《墨子·非攻上》。

[4]见《墨子·鲁问》。

[5]见《墨子·兼爱中》。

[6]见《墨子·非乐上》。

[7]见《墨子·天志下》。

[8]见《墨子·尚贤下》。

[9]见《墨子·非乐上》。

[10]见《墨子·节用中》。

[11]见《墨子·尚贤上》。

[12]见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。

[13]见《庄子·天下》。《墨子·备梯》中也说,墨子的大弟子禽滑釐,追随老师三年,手上脚上都起了老茧,脸黑得像煤炭,做牛做马服侍先生,什么问题都不敢问。最后就连墨子自己都看不下去,备酒设宴请他吃饭,禽滑釐这才说自己想学守城。

[14]关于墨子反对娱乐,请参看《墨子·非乐上》。

[15]见《庄子·天下》。

[16]见《庄子·天地》。

[17]见《老子·第十七章》。引用《老子》一书,最大的麻烦是版本问题。本书所引,多数原则上都根据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做了校正,与一般读者所见流行版本不尽相同。但为读者检索方便,各章所标序号仍沿用流行版本。以下均如此例,恕不一一说明。

[18]见《老子·第五十七章》。

[19]见河上公章句《老子·俭欲第四十六》。

[20]见《老子·第三章》。

[21]见《老子·第五十八章》。

[22]见《老子·第三章》。

[23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五章》。

[24]见《老子·第二章》。

[25]见《老子·第五十七章》。

[26]见《老子·第三十七章》。

[27]见《老子·第四十一章》(高明先生编为第四十章)。此处通常作“大器晚成”,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《老子》乙本作“大器免成”,“免成”更符合老子辩证法。请参看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。

[28]以上均见《韩非子·扬权》。

[29]见《韩非子·主道》。

[30]见《韩非子·扬权》。

[31]见《论语·为政》。

[32]见《韩非子·扬权》。

[33]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
[34]见《韩非子·大体》。

[35]见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。

[36]见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
[37]以上均见《墨子·尚同中》。

[38]《墨子》一书的《尚同上》和《尚同中》都提及这一点。

[39]本段论述请参看冯友兰《中国哲学简史》。

[40]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三卷《奠基者》。

[41]本节所述大同与小康,均请参看《礼记·礼运》。

[42]请参看恩格斯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。

[43]见《老子·第三十八章》。

第三章

[1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
[2]请参看《史记·魏世家》。

[3]孟子这话说了两次,一次在《万章上》,一次在《万章下》。

[4]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

[5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
[6]请参看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。

[7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
[8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
[9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
[10]见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
[11]见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。

[12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
[13]见《孟子·万章下》。

[14]见《论语·八佾》。

[15]见《孟子·离娄下》。

[16]见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。

[17]见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。

[18]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
[19]见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。

[20]见《韩非子·难四》。

[21]见《韩非子·六反》。

[22]见《韩非子·二柄》。

[23]见《韩非子·难势》。

[24]见《韩非子·定法》。

[25]见《韩非子·难三》。

[26]见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
[27]见《墨子·鲁问》。

[28]这十个字,在《墨子》一书中多处可见,贯彻始终。

[29]见《墨子·尚同上》。

[30]见《墨子·尚同中》。

[31]实际上,《墨子》一书没有提到杨朱,孟子则把杨朱和墨子相提并论,可见杨朱在墨子之后,孟子之前。另据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,当时“天下之言不归杨,则归墨”。

[32]见《孟子·尽心上》。

[33]墨子“腓无胈,胫无毛”,见《庄子·天下》。杨朱“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”,见《韩非子·显学》。

[34]本书所引杨朱事迹及观点,除注明者外,均据《列子·杨朱》。由于不少学者视《列子》为伪书,故杨朱的思想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讨论,这其实也是可以商量的。

[35]这段话前面还有两句,但可以看作对宣言的解释,不引。

第四章

[1]见《庄子·秋水》。

[2]见《庄子·至乐》。

[3]见《列子·杨朱》,下引不注者皆同。

[4]分别见《孟子》之《尽心上》、《公孙丑下》、《滕文公下》。

[5]见朱熹《孟子章句集注·公孙丑章句下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