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5章 平叛之路(1 / 2)


郭子仪是在动乱之初担任朔方节度使的,此后就成为帝国的中兴名将。他甚至两次收复长安,第一次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那里,另一次是从吐蕃手中。当时,安史之乱刚刚平息,吐蕃却来趁火打劫。即位一年多的唐代宗出奔陕州(今河南省三门峡市),虚弱的帝国再次面临灭顶之灾。

然而极具戏剧性的是,长安城里的吐蕃兵仅仅只是听说郭子仪率军将至,便弃城而走,跑得一干二净。[149]

不过,两年后,他们又来了。

这一次是跟回纥一起来的,郭子仪决定分化瓦解。他在回纥军前布下阵营,然后一身戎装出出进进。

回纥兵喊话:刚才那位大人是谁?

唐军答:郭令公。

郭子仪担任过中书令,所以被尊称为令公。[150]

回纥大惊:郭令公还在吗?

唐军答:当然!

回纥又问:天可汗(唐皇帝)呢?

唐军答:万寿无疆。

回纥说:令公如果真在,能让我们见见吗?

郭子仪拍马而出,免胄释甲,投枪于地。

回纥惊呼:郭爸爸,郭爸爸,果然是我们的郭爸爸!

于是全部下马,向郭子仪行回纥大礼;子仪则握着回纥元帅的手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。对方不好意思地说:早知道令公将兵在此,就不来了。要不我们一起打吐蕃?

吐蕃闻讯,连夜撤兵。[151]

由此可见,郭子仪已被视为大唐的守护神。难怪唐肃宗这样对他说:家国虽然是朕的,却全靠您的再造。[152]

但,要论战功,却是李光弼第一。[153]

现在看来,玄宗朝可谓番将如云:安禄山是粟特,高仙芝是高丽,哥舒翰是突厥,李光弼则是契丹。这个契丹酋长的后代几乎天生就是将星,不但足智多谋,英勇善战,而且执法如山。有一次,某侍御史违抗军令被捕,提拔此人的诏书却到了。李光弼说:今天原本杀侍御史。如果宣诏,那我就杀御史中丞。如果他拜相,我就杀宰相。

皇帝派来的宦官吓得半死,只好不宣诏。[154]

强将手下无弱兵,李光弼的部属也艺高人胆大。有一天早晨,史思明的猛将李日越带了五百精兵杀过来,却看见李光弼的人悠闲地躺在战壕里吹口哨。李日越从没见过这样迎接战争的,忍不住问:太尉(李光弼)在吗?

答:昨晚走了。

李日越又问:你们有多少人?

答:一千。

李日越再问:带兵的是谁?

答:牙将某某。

李日越叹了一口气说:那我投降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