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35章 置身度外话攸关(2 / 2)


在这个故事里,邹忌与他的妻子、妾侍、客人四个人中,邹忌是一个核心人物。

妻子、妾侍、客人出于不同的立场,对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,却作出了与事实完全不同的回答。

邹忌呢?在相继得到三个肯定的答复后,会不会也在心里觉得是自己比徐公要美呢?

只有在与徐面对面后,才得出了还是徐公要美的结论。这说明了什么?

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啊!

这是一个故事,也是一个比喻。

因为就这件事情来说,毕竟是非常容易判断的,因为两个人就在那儿站着,换作一个不相干的人来说,立马就会得出结论。

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哪有这么简单?

人们常说,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。

但当事情的本来面目被云雾弥蒙,再加上一些不同的利益攸关方在其中陈述不同的陈辞烂调,作为人主,作为一个当政者,如何去作出中正准确的判断?

我以为,为政者要想做到这一点,在遇到一些利益纠结的时候,不单单是头脑要冷静,而且要强调一点,那就是一定要善于置身事外,唯其如此才能对事情的本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。

比如说,想抱一抱一个瓮,从而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重。

那么怎么抱?只有从瓮的外面开始抱起。如果一个人站在瓮的里面,那么这个瓮从何抱起?

再比如说,想知道一间屋子的高低,那么只有站在屋子的外面,远远地看着它,才能目测出它的高低。

假如一个人站在屋子里,那怎么能得出准确的数据?

同样,作为一个当政者,要想知道和了解这个社会的利害所在,那么一定要置身于利害之外。

天下的利害所在并不难知道。

人只要能做到心平气和,身居高位不为盛名所迷惑,身居下位不为财利所引诱,大都能谈出个一二三。

然而若是有人一元陷入了名利网,尤其是一些为政者,那么事情就开始走样了。

于是公正的议论便会屈服于私情,治国的谋略便被个人的私欲所代替,而天下成败利害的实质则被颠倒了。

天下的利害与个人的利害哪个大哪个小,哪个轻哪个重?

而人一旦为名利所引诱,就只有个人的利害,而不知有整个天下的利害。

谈论军事的,只知取胜贪功,而不知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国家的兴亡。

谈论国家财政的,只知炫耀财富积累的丰盛,而不知搜刮财货对百姓有害。

只谋求对个人有利,而没有考虑这种出于私利的做法是否正确及后果如何,这是一般有地位有声望的儒者的通病。

而且这一点是古今相同的。

一般有地位有声望的儒者在谈论利害或议论政治时,我想也会与刚才我们所说的那个故事里的妻子、妾侍、客人一样,因为不同的动机而背离事实的本质。

当年,给汉文帝呈送‘六叹息’这样直陈天下利害奏疏的,没有出自当时朝庭上的诸位元老重臣之手,而是出自一个年少的洛阳人贾谊。

这就耐人寻味、不难理解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