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试(1 / 2)

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试

回到酒店,王一男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,启动frid,开始整理自己的思路。

人工智能是当前的热点,而神经网络又是热点中的热点,但是除了极少数领域,比如说车牌识别,或者极少数个例,比如说米歌的围棋狗以外,在实践中很少看到具体的应用案例。

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,那就是神经网络对硬件的依赖性,在普通的电脑或者基于ar芯片的手机上不是不能运行神经网络,但是运行的效率绝对会让你发狂。

还有神经网络那庞大的数据量,全部装到手机里面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所以,目前的神经网络应用是极度依赖硬件的,这也就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,反正你记住,在普通的手机上几乎跑不起来一个实用的神经网络就对了。

但是有了王一男的新发现和新技术就完全不一样了,对样本的整理和训练这一步没有捷径可言,老老实实的在专用硬件上花很长时间进行就好了,这也不是问题的焦点所在。

但是一旦训练完成,神经网络稳定之后,王一男就可以利用一系列的数学工具,以及形式化技巧,根据神经网络的类型,对庞大的神经网络数据进行分块的指令化。

简单的理解,可以认为将神经网络这种多层迭代的运行方式,映射成普通冯诺依曼机器的运行方式。

具体而言,比如说对于其中/的神经网络分块,映射为一种通用的冯诺依曼机器指令,比如说,java或者llv的字节码吧。

你可以认为王一男找到一种编译方法,可以将神经网络的数据,编译成一种通用的字节码,再利用现成的ji(即时编译)技术,或者llv的编译技术,得到可执行的p或者手机程序。

最后,再将所有的分块组合起来,就能得到任何训练后的神经网络,在p或者手机上的编译版本。

也就是说,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的障碍,硬件的限制现在完全不存在了,只要在专用的硬件上用足够的样本训练出符合要求的神经网络,然后利用王一男的技术,就能够将这个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编译到普通的p甚至手机上,从而得到一个可以完成同样任务的手机app。

我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,大家就明白了,目前哥鲲鹏20通过训练,学会了如何最高效率的飞行,但是它没办法直接教给人类怎么飞行,而且又不能将哥鲲鹏带上天,直接让它指挥飞机怎么飞。

所以现在王一男和杨总师采用的方法是,自己编写飞控软件,然后让哥鲲鹏来找到里面的缺陷,经过多次迭代来改进人类编写的飞控软件,从而获得质量不错的飞控软件。

有了王一男的新技术,现在可以直接将哥鲲鹏的神经网络,编译到飞控计算机的指令集,比如说alpha体系,编译后的程序,实际上就是最好的飞控软件了!

不能理解、无法描述都没关系,能执行就行!

就算给新型号战绩加上矢量发动机,那也不过是多训练两天,重新编译一下的功夫,立马就能得到最牛的飞控软件了。

“这把玩大了”,王一男在电脑上敲完上面的几句话,搓着手,不知道该说啥。

说真的,要是ia、fbi之流知道王一男现在做的事情,估计就算把他们在整个华国的特工都派过来,也要把他绑架走。

当然,具体要完成这个构想,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工作,需要整理所有的神经网络的类型,以及对应的数学工具,还要针对不同的数据生成抽象的指令序列。

仅仅使用数学工具形式化的神经网络数据,一定是冗长的,为了达到实用化的程度,需要对代码进行精简和优化,当然这方面可以发挥哥德尔系统的特长。

最好能够将整个过程自动化和程序化,不过这个倒不是很着急,人的智慧配合机器来工作,一向是最快速最有效率的方案。

王一男打消了找所第一个吃螃蟹的想法,虽然这样一定会很爽的,但是所的最新隐身战斗机不要说华国了,整个蓝星多少双眼睛盯着,要是一不小心弄出一个惊天动地的飞控出来,王一男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动静有多大,显然这绝对违背了他低调的初衷。

还是闷声发大财的好,王一男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卫计划上,或者准确的来说,大卫计划的一个点上,要知道,现在大卫计划最大的问题,是缺乏一个杀手级别的应用,要那种远远超过别人的功能和效果。

基本的聊天功能,再怎么样也很难玩出花来,只有在现在并不是很成熟的一些领域上做文章了,比如说多人视频聊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