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二十二章 造纸

第二十二章 造纸

过完年,冰雪还没完全消融,张旭开始着手改造村里的海船。

靠海的村落村村皆有海船――大大小小各式各样都有。要说造船技术最好的当属张家湾。

张家湾的先人,早在海盗第一人张伯路之前就在辽东和青州之间往来贸易,数百年的海上贸易,航海经验非常丰富,造船的技术自然不同凡响,村里有十条两万斛的大海船,沿海一带的村落再没有这么大的海船了。

尽管如此,张旭还是不满意,说是二万斛,按后世的眼光看来,还是小船,后世夫妻二人出海捕鱼的船舶差不多大。这样的船舶出海自然没多少安全保障,搞不好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浪就能将船掀翻,更别说狂风巨浪了,故而这个时候的船舶都只能在近海航行。

而且还是清一色的平底船,方头方尾,船身加强肋骨极少,又没有主龙骨,尽管张家湾的船有了龙骨,可还是太小,这样一来船很不结实,真要是打起仗来,敌船一个冲刺船舶就很容易四分五裂,越大船舶越容易出事,估计这也是为什么船舶都很小的缘故所在。

首先,船舶必须增加从船头贯穿到船尾的主龙骨,所有的船舶必须分隔出多个水密隔舱,一旦船舶出现破损不至于整条船沉到海里。张家湾的船舶虽然也有水密隔舱,可每个隔舱太大,一旦有一个隔舱的船舶外板破洞,船舶的稳性就会有很大的变化,一旦遇上大风浪船舶很容易翻覆。

村里的造船师傅个个经验丰富,可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如今听了张旭的话,宛如醍醐灌顶,整个人豁然开朗,原来水密隔舱的作用这么大,这么一改,往后能减少许多损失了。龙骨的作用也听进去了,他们没想到张旭居然对造船这么在行。在改造船舶的过程中,造船师傅们时常请教张旭问题,船舶的改造非常顺利。

舵也进行了改造,由原来四不像的舵改造成后世的叶片舵,为了舵轴的安装,稍大一些的船必须拉上岸重新改造尾部,改造过后的舵确实要比原来的舵要好用得多,这可是两千多年后的智慧结晶,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能理解的了的,因为有之前的折服,造船师傅们对张旭的话无不听从。村里所有船舶改造成为新式舵。

关于如何控制舵,以及舵的最大角度,张旭都一一告知,为了防止操舵过度,在船上设置左右舵的限位。这一点大家非常不解,张旭告诉大家,这样就是再不会的人也不会操舵过度,尤其是大船,操舵的将士力气大的人,他们可能什么都不懂,必须设这样的限位。大家也就照做。之后的实践证明张旭的做法是对的,这也方便了操舵人员的一时疏忽造成不必要的过失甚至是灾难。

张旭很想安装螺旋桨,可是轴承造不出来,这个时代的冶铁技术太差,暂时还做不出高强度的轴承钢,还有水密技术也没办法解决。

技术储备不够,没办法。

弩的性能很强,辽东人嫌弃弩的速度不及弓箭,故而使用弩的人很少,不过弩最大的特点还是对使用者的要求较低,使用简单,张弓后可待机发射,这是弓所不具备的,而且弩可以做得很大,从而使得其射程非常远,这是弓所做不到的。张旭需要大量弩和矢作为武器,弩与弓相差不大,关键是弩机,好在八叔知道弩机如何制作,也省了张旭多费口舌。

张旭决定造船,当然这个时代造不出后世那样的铁壳船,只能是木船。张旭决定自己画图,可是没有纸,竹简窄短,根本没办法画图。

张旭只得自个琢磨纸的事情。

自打张旭醒来后,每天拉屎最为尴尬。《寻秦记》里的故事情节过去张旭还以为是玩笑,没想到穿越后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。

不管是写字还是拉屎,都需要纸,造纸迫在眉睫。而且造纸可是一门利在千秋的事儿。

纸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大规模开始使用,主要在皇室和有钱有权人之间流通,且价格非常昂贵,在就是造出的纸品质不太好。要想纸替代竹简成为主流的书写载体,成本必须低,只有低廉的成本才能卖低廉的价格,昂贵的东西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用得起的,更别说缺衣少食的古代了。

蔡伦用破布烂绳树皮造纸,成本当然非常低,真要给皇帝他们使用这样的东西制造出来的纸,皇帝也不可能用来如厕,毕竟很脏,远不如布帛来得干净。

再者,世间哪里有那么多的废品?就是用蔡伦的方法造纸产量肯定也上不去,想要广为世人所用自然不现实。张旭的造纸成本肯定要比蔡伦的高,可是有产量,就是贵了一点。

成本最低的一种造纸方式是用稻草做原料,只是稻草纸发黄,做包装的纸皮还可以,要是用来写字和印刷肯定不好,而且还吸水。

后世的宣纸就是稻草和青檀树皮为原料制造的,宣纸的特性就是吸水性能强,书写时墨会洇散开来,用作绘画时有特别的效果。只是对老百姓来说,这样的纸写字很不方便,远不及微量吸水的木浆纸好。

张旭想制造后世的木浆纸,如果加入适量的竹浆,这样纸张可以做得更有特点。

木屑木匠家有许多,平日里都是用来生火用的,可以将村里的木屑全部利用起来,要想造纸这点肯定不够,张旭让人带了油炸食品到东郭和东汶去两村换木屑回来,有多少收多少。

千余斤木屑收集回来。

八叔那帮忙打造了几把铡刀,专门切麻用的。切成一段一段麻放在石臼里不停地舂捣,直至烂如泥浆。

木屑先放到水力清洗干净后放到石臼里舂捣,亦是捣烂如泥。

众人舂捣的同时,张旭让篾匠们帮他制作三十个捞纸用的长方形竹帘,内框尺寸和a3一样大,竹篾有多细就做多细。

张旭准备了一大大木桶,桶里装上清水,接着倒入麻纤维浆和木屑浆,还有少量碱和石灰,搅匀后,将竹帘沉入浆液里,来回在水里晃了晃,然后捞起来。

竹帘里有一层泛白的浆液,细小的纤维纵横交错。

张旭将竹帘平放到火塘边,很快地,竹帘上浆膜的水分开始蒸发。没多久,依附于竹帘的薄薄黄浆四周翘了起来,一张方形的纸在竹帘上随着热气微微浮动。

等到纸干了,张旭用毛笔在浅黄色的纸上写了一个“纸”字,墨水落纸后没有洇散开来,张旭在才安心了。

纸张的柔软度还可以,就是有点厚,张旭往缸里加了半桶水稀释后又捞出一张测试,这么来回数次总算测出浆液和清水的兑换比例。纸张的厚度跟后世的七十克复印纸差不多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