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百六十二章 琢磨不透是和谐(2 / 2)


整个舒州,除了张忠这个刺史的管最大,那就是李珣了,他可不管别人心中好受与否,必须得按他的要求来做,还不管饭,只负责平常百姓的伙食。

官员和富户也有脾气大的,凭什么就得把家中的人拿出来?有聪明的人,听话地派出来人,然后暗中去煽动其他人的火气,让人弹劾,让人告状。

春耕进行了一个月后,告状和弹劾的折子终于是先送到了洛阳,看那上面写的,可谓是闻着伤心,见者落泪啊,好象不把李珣收拾了,那就会天怒人怨一般。

洛阳府管不了,他们只能把东西继续送到京城。

朝廷中的官员看了,没有任何批示,一层层往上送,送到了紫薇省这里,几个官员看了看,又送给李隆基了。

换成别人他们就要弹劾了,只从那信以及折子上就能看出来,李珣做的有多么过分,不清楚详细情况的人一定会生气。

主要是写信和写折子的人为了能够把自己写得更委屈,竟然在里面写李珣直接派人到他们家中去搜钱,没有钱就搜值钱的东西。

换成太子大家都能相信有可能,毕竟府中的花消大,去欺负下别人能弄点钱,惟独李珣没有人相信,李珣有多少钱?那样的人还去你们官员家搜?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了,你们家中的钱财让李珣都眼红。

可问题就来了,你们哪来的钱?李珣拿出来修运河的钱是十万贯,拿的那个痛快呀,真要让他惦记上,就不是十万贯,第一个要查的不是李珣,而是地方的官员。

李隆基看过折子呵呵一笑“到哪里都不安稳,当初让他去同安,就是让他花花钱,没想到竟然把人得罪了,广平你说然否?”

“以势压人,总归不,不如皇上写一封信告诫一二,以免酿成祸患。”换一个人,宋璟都不会如此说,一定会办了的,可面对李珣,他真不好处理,看着李珣到了地方上的做法不稳妥,可李珣确实一心为民。

有宋璟的这句话,事情就成定论了,李隆基还真就出一道旨意去说李珣,旨意没到呢,消息先传到了舒州。

舒州被欺负的地方官和富家不知道旨意上是什么内容,以为能免去李珣的郡王身份,或者给他换个地方,故此就忍耐下来,等旨意到了舒州再说。

这一等就没头了,不等他们等到旨意到来呢,春耕结束了。

李珣马上就把他们的人给还到各家,立即组织人手修路,他自己拿钱的那种,这个事情别人挑不出理来,毕竟是李珣的封地,建设自己的封地还用对其他人说不成?

出钱找百姓来干活,富家的人不要了,官员家中的人也不要了,工钱自然就不给他们,就此事,李珣也写了封信,直接用鸽子给送到京城。

京城的第二个旨意也了出来,度那叫一个快呀,现在大家都学会用鸽子了,京城没用上一天的时间就到了洛阳,洛阳快马就把旨意给送来了,第一道叱责的旨意此刻还在扬子江心打转呢。

第二道旨意就是褒奖了,把李珣夸了一番,让他继续。

如此,当地的官员和富家明白了,他们被李家的叔侄两个人合伙坑了一把,没处说理去。

这段时间内,张忠竟然没有遇到任何的难处,所有的人都非常配合,就好像真的一片和谐。

照这个样子进行下去,今年上交的租税绝对会过十五万贯的,而且这里的蜂蜜也不错,沿江地区渔业繁荣。

太顺利了,反而让张忠觉得不对了,他只好去找毕老头,儿子和儿媳妇那里忙呢,四个小家伙都会说话了,爹和娘张口就来,最熟练的是哥和姐,王家的那个儿子竟然能自己哆嗦着走上几步路了。

自然不能去打扰,还有一个厉害的毕老头呢,过的桥比别人走的路都多。

等张忠来到了毕老头一家所住的院落的时候,毕老头收拾行李,见张忠到来,高兴地说道:

“好,永诚来了,借我两条船,还有你家中的医生分我几个,我去接个人,哦,今年的租税你不用愁了,分给你一部分,就足够你交差了,有时间多看看当地怎么赚钱,一切自然明了。”

毕老头显得非常着急,扔下句话,带上几个护卫就出了,从这里到长江的码头,只有两条小河,需要换船才可以上到大船上,张家始终停有四艘船在此地,以备不时之需。

张忠看到毕老头只带护卫离开,知道他还会回来,也不着急,可对毕老头的话却想不通,什么叫分一部分,难道还有没分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