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37.第37章(2 / 2)

可现在为什么又什么都没有了,难道这上面有什么机关,而我刚刚触动了机关……

要不就是像武侠里写的,用水泡,用火烤……

我感觉有些抓狂,这些方法是里经常提到的,可是,我刚刚也没有用水泡用火烤,这本书也出了字,究竟是哪里不对劲儿呢。

1861年10月1日晴

阴沉了几天的天气终于放晴了,我研究了一晚上的古书,仍旧是一无所获。

一大早,梅霜便伺候我穿戴朝服,准备去上早朝。

不得不说,我在宫里的日子多亏了梅霜,不然,那些大臣我根本就不认识。

而梅霜似乎是有意在提醒我他们的名字和身份,由此,我更加的确定,梅霜一定是看出了什么。

我们只是心照不宣罢了。

上朝,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,却是大有玄机,其中的规矩多的很,比如,大臣们多是从东华门进宫,在哪里下马,在哪里下轿,都有专门的地点,有些人可以坐‘穿朝轿’,骑‘穿朝马’,这些都是有特殊恩赏的官员。

其次,能上殿者,一般都是侍郎,学士,宰相,军机大臣,3品以上的在职带兵将军、皇帝的直系叔父辈,或是亲王,除此之外的人,是不允许上殿的,除非是重要的节庆,才会有百官上殿的情形。

所以,我很奇怪,我这个小小的史官,怎么也会通知我去上殿上朝。

其次,清代上朝还有一个很‘别致’的地方,就是点灯,因为清朝上朝的时间特别的早,有时是天不亮的时候,像是亲王与各部长官上朝,皆有专人打灯引至景运、隆宗二门。

军机大臣则有角灯导入内右门,还有,奏事处官员、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和各省提塘官,因为他们提前送到的各种文件和报告,或许会成为皇帝在朝会上提出讨论的议程,因而也特许给灯。

剩下那些没有资格点灯的人,只能是借着这些人的灯上朝,所以,每次一有点灯,一般都是一群人蜂拥着过去。

这些都是梅霜跟我说的,我也只是听听当消遣罢了,毕竟,这些事情和我关系不大。

我赶去太和殿的时候,天色还没有完全大亮,那些大臣已经在外面候着了。

只听安德海高喊了一声‘上朝’,那些大臣们才按照次序走了进去。

我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里,于是便尾随在了最后,总之就是越不显眼越好。

我们到了大殿的时候,六岁的同治帝正坐在大殿最上方的龙椅上,后面是一道明黄色的帷幔,后面坐的是慈安慈禧两位太后。

我跟着别的大臣,一同跪在了地上给皇上和太后磕头。

“都起来吧。”

只听到一声如微风般的声音,我们一众大臣才站了起来。

“宣旨吧。”是慈安太后的声音。

安德海得了命令,便大声的在上面宣旨,我们又都跪了下来,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,命恭亲王奕?为议政王、军机大臣。命大学士桂良、户部尚书沈兆霖、侍郎宝鋆、文祥,唐中正为军机大臣。”

我忽然听到自己的名字吓了一跳,怎么会这样,历史上貌似没有我这个军机大臣吧?!而且,我也不是侍郎,只是一个小小的史官罢了。

这一切忽然变得诡异了起来,自从那本古书出现了异样,似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