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96章 战争片该怎么拍?(2 / 2)


“你没跟他说我出国了吗?”为了防止有人打搅他的休息,叶子荣专门叮嘱了自己秘书,只要有人找,就用这个理由搪塞对方。

“说了,但他还是不断打电话过来询问你回来的具体时间。”

“看来对方真的有急事,算了,等下如果他再打电话过来的话,你就告诉他我已经在公司了。”

“好的,叶懂!”

果然,没过多长时间,韩三屏就急急忙忙赶到了唐朝影视,一见面他就忍不住抱怨道:“叶老弟,你怎么突然出国了,我怎么也联系不到你。”

叶子荣有些尴尬的含糊道:“国外有些急事需要我亲自处理,对了,你找我有什么事?”

“这次不是我找你,而是八一厂的领导和你见一面。”

“八一电影厂?”

叶子荣有些吃惊,八一电影厂在国内有些特殊,因为它是军方控制的唯一制片厂,诞生于五十年代,主要以拍摄军事题材电影为主,是一个具有摄制故事片、军事教育片、新闻纪录片、国防科研片、电视片和电视剧等多片种生产能力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。

说起来八一厂其实它的背景比北影厂还要牛,只是因为它一直局限于题材上不能突破,导致它在国内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其他几家国营厂。就算如此八一厂依然是国内拍摄军事题材电影的龙头老大,在过去几十年里该厂也诞生了不少经典之作。

其中就有被许多70后、80后广为熟知的《地雷战》、《地道战》以及《闪闪的红星》,八十年代在港片、好莱坞电影还未进入内地的时候,应该是八一厂最风光的时候。但进入90年代之后,随着港片尤其是制作精良的好莱坞大片进入内地市场,导致八一厂的境地每况愈下。

实际上如果严格说起来《神话》不算内地拍摄的第一部大制作电影,92年上映的《大决战》应该才是国内第一部大制作、大场面电影,据说当年动用了数万军人参与电影拍摄,在场面上绝对属于非常宏大,而且在国内也算是空前绝后了,反正在叶子荣的印象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电影可与《大决战》三部曲比拍摄场面。

虽然《大决战》当中也出了不少bug,其中最为广大影迷诟病的就是电影中出现了不少56式枪械。其实出现这个漏洞是有原因的,还真不是八一厂的问题,当时拍摄时是从JN战役开始突出SY同志率领下的华野大军,片子已经完成大半。

只有部分内景未拍摄,所以道具组一行先回燕京了,但是当时上边有人看了样片后说“淮海战役是某人指挥的,怎么成了配角了。”

没办法只好重来,但为了赶上映时间,再加上大批道具枪全部回了燕京,摄制组只得从上影、金陵电影厂等就近调来一些,但数量远远不够。最终导演组只得请部队把自己的武器带来,用于远景拍摄。不过就算如此,电影中露出来的瑕疵还是被后世神通广大的网友给发现了。

“八一厂找我干嘛?”

“王将军邀请叶懂去八一厂一趟,他们打算跟唐朝影视合作。”

“将军?”

“对呀,你不知道八一厂是军事化管理吗?他们厂子不配书记反而配政委,而且各级领导都有一定的军衔,不过他们的军衔和现役军人的不太一样,至于二者到底有什么差别,我也不太清楚。”

“老弟,你可别小看这位王厂长,她可是61年国家评选出来的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,而且这届评选出来的电影明星应该是最没有争议的,因为他们不但是各位专家、评委、观众选出来的,还是周总理亲自定下来。”

面对来自八一厂的邀请,叶子荣若说不动心那肯定是假的,别的且不说,就算冲着能跟军方搭上关系,叶子荣也不会放弃眼前的机会。再说了,叶子荣对战争片情有独钟,他一直想拍一部国产战争大片,将来就少不了要跟军方打交道。

“这么说我得亲自去八一厂一趟咯?”

“嗯哼,最好如此。”

……

站在八一电影厂的大门外,叶子荣有些感慨,八十年代创造的辉煌到现在也剩不下什么了。如果叶子荣没记错的话,从1994年开始,是八一厂译制片的辉煌时期的开始,前后共译制了40部外国故事片,译制质量逐步提高。这和国内市场对好莱坞电影的需求日益扩大有很大关系。

正当叶子荣胡思乱想的时候,从厂子内部突然涌出一些人来,打头的正是一位穿着极为干练的女性,看来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八一厂厂长王小堂。叶子荣不敢怠慢,主动迎了上去,毕竟人家可是挂着少将军衔的将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