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百二十五章 复隆新政(2 / 2)

这些人不仅仅只是吃国家俸禄,还大肆搜刮地方,绝对是大明朝的一大弊端,是时候做一番改革了。

革除弊端,精简人员,这是个得罪人的事儿。而且不是得罪一两个人,是要得罪全天下的基层官员和胥吏,也就只有利中利大状元这种热血青年才敢于主动提出来。

至于他说的改革军制,同样是大明朝的“老大难问题”。

大明朝的军队制度早已老旧过时,而且规模极其庞大,号称三百万控弦猛士,其实有很多根本就是纸面上的数字,事实上根本不存在,完全就是军官们在吃空饷而已。就算是真正拥有的实际军事力量,真正能打的也没有几个。被李闯的百万乌合之众打的丢盔弃甲甚至丢了半壁江山,就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了。

维持复隆朝的存在,甚至是整个北伐大计,基本上都是由大旗军来完成。大旗军总共就那么一点点兵力,却能打出一个满堂喝彩的局面来,这说明什么?

说明兵贵精而不贵多,真正的精兵只要维持很少的数量就已经足够了,乱七八糟的军队只会弥兵耗饷,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。

虽然复隆皇帝还没有表态,但是对于这个事情,他是极力赞同的。

一来这确实是大明朝的军政弊端,确实需要改革,再者也是可以趁这个机会把皇权散布到全天下,而不是仅仅只是体现在江南一隅之地。

国家改革军政制度,不是针对大旗军,根本就不需要得到李吴山的认可,就能趁着改革军事的机会对大旗军做出一番改造。要不然的话,整个长江以北都是他李吴山的实际控制地盘儿,朝廷连一根针都插不进去,假以时日必生祸端。

“利卿所言极是,朕已知晓这减负之意,你继续往下说。”

“臣以为,减负之外,还需开源。”利中利状元面对皇上和群臣侃侃而谈:“皇上为天下之主,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而今之世,战乱方休民生凋敝,正可以重新确定田亩以利万民……”

这“确田”二字虽然说的轻飘飘,但却重若泰山,比刚才说起的“军政改革”还要份量十足。

他虽然说了很多,但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:重新分配。

在战乱的过程当中,很多百姓逃亡,家室空荡田地荒芜是普遍现象,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重新统计人口数量,重新丈量田地,来一次重新分配。

这个思想和李自成起家的“均田”制度完全就是一回事儿。

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份量十足的举措,就是因为这个制度会极大的触动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利益。

自赵宋王朝以后,就是皇室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格局,动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会动摇国本,这种话也就少年血热的利中利状元敢于说出来,那些“老成持重”的官员是万万不会说的。

因为土地兼并,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造反,这个道理连崇祯皇帝都知道的很清楚。士大夫阶层占有了全天下近半的土地田亩,却享有不纳税的特权,为了剿灭叛乱只能把沉重的赋税转嫁到老百姓的身上,老百姓的生活愈发困苦,造反的也就更多,这是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……

复隆皇帝已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了,早在他还在北京城当太子的时候,在钟粹宫中,那个时候的李吴山还不是李大帅而是李侍讲,当时的李吴山就曾经很明确的指出过这个问题。那个时候身为身为太子的复隆皇帝还不是很明白,对于这个问题的感触也不是很深,自从经历了甲申国变之后,逐渐看到了民间的疾苦,知道了灾难的根源,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思,但他始终没有敢于真的去那么做。

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,这么做会彻底得罪整个士大夫阶层,会动摇国本!

现如今,携光复北地之威,皇权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,也许可以趁这个机会做一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了。

虽然已经有了这个想法,但毕竟兹事体大,牵扯的范围太广,又深知“欲速则不达”的道理,所以皇帝并没有对此发表任何意见,而是淡淡的说道:“利卿所言不无道理,然干系重大事关国体,还需慎重思量……”

“万岁……”利中似乎还想说点什么,复隆皇帝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,而是很快转移了话题:“此事容后再议,还是先说说酬军之事吧。”

所谓的酬军,其实就是特指如何犒赏大旗军。

光复北地收复故都这个事,虽然是北伐军做出来的,但北伐军的主体就是大旗军和扬州军,早在很久之前,李吴山就以“便于协同”为借口,事实上把扬州军给合并了,而朝廷又严重缺乏对扬州军的事实掌控,也就只能听之任之保持了一个默认的态度。

大旗军的功劳,不管怎么说,都不容抹杀,谁也贪不去。

如此天大的功劳,肯定要有高封厚赏,但到底怎么赏呢?

这是一个难题。

封官?

虽然大明朝从来就没有“天下兵马大元帅”这个说法,但这个称呼是当初崇祯皇帝钦封的,不承认也得承认。

作为一个武人,还有比这更高的官职吗?

给爵位的话,李吴山那个忠勇公的爵位已经算是到头了,再往上加封的话,就真的只能封王了。

按照大明朝的体制,从来就没有异姓王,只有宗室才能封王,李吴山显然不符和这个条件。虽然在大明朝的历史上确实封过几个异姓王,比如说徐达、常遇春那一批开国元勋,虽然封了王却是追封而不是实封。

异姓王,只有功勋卓著者死去之后,才有这样的待遇。

反正人已经死了,又不能传承世袭,就算是个封个玉皇大帝也不过是个哀荣罢了。

到底应该怎么封赏李吴山,确实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