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百四十三章 迁都之事(2 / 2)


据说,郑头儿是有大功的,所以才连升三级,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成为从六品的税官。最为难得的是,因为郑头儿在“雷霆行动 ”中发挥了“巨大作用”,大旗军特意颁下赏赐,据某些“消息灵通人氏”说,光是大旗军赏给郑头儿的元宝就有满满的一大箱子,另有宝石珠玉无数。现如今的郑头儿,虽然不敢说是豪富,也绝对是正经的有钱人了,这辈子都衣食不愁逍遥快活了。

虽然郑头儿升官了,却还是以前的那副老样子,整日里嘻嘻哈哈,一点官老爷的架子都没有,反而愈发的亲近了。

“郑大人……”

“滚!”郑头儿笑骂道:“谁要是喊大人,就是打我的脸,我郑肃不过是个看城门收厘金的,四九城的爷们都知道我的底细,我怎么好充大人?”

“哈哈,还是郑头儿爽快!”

众人纷纷凑上前来攀起了交情,无非就是一些“恭贺高升”之类的客套话,说着说着就开始说起了眼下的时政:“我听说朝廷马上就要离京南返了,有没有这回事啊?郑头儿你是官面儿上的人物,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准信儿?”

郑头儿笑道:“大行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殡仪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,朝廷当然要回到江南去。若是不回去,乌乌泱泱一万多人呢你管饭吗?”

事情办完了就要回去,看起来似乎一点毛病都没有。但若是仔细想一想的话,就能察觉到不对头了。

不管怎么说,这四九城都是大明朝的国都,而江南的金陵宁城不过是一个暂时的“驻跸之地”,既然大明朝的江山已经光复了,朝廷也就应该顺理成章的搬回来了,干嘛还要走呢?

是不是真的如市井传言所说的那样,是因为朝廷信不过李大帅,不敢在李大帅实际控制之下的北方逗留呢?

“胡扯什么鸟毛的淡话?朝廷若是信不过李大帅,会从江南来到京城?”郑头儿说道:“李大帅是什么人?乃我大明第一功臣,当初甲申年的时候,那是受过先皇托孤托国之重的国之干城。连大行崇祯皇帝都信得过李大帅,把孤苦伶仃的皇子公主们托付给他,把这复国的重任放在他的肩膀头子上,你说崇祯先皇会看错人吗?”

“而今北地光复收复故都,李大帅早就给朝廷上了折子,希望朝廷能够搬回来,这叫天子守国门,正大光明的很呢。”

李大帅希望朝廷能够北迁回来,而朝廷和皇帝又对李大帅十分信赖,那就干脆搬回来好了,干嘛还要回到江南去呢?

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还是说有什么不足以为外人道的隐情?

作为官面儿上的人物,郑头儿肯定消息灵通,必然知道一些普通老百姓无法知道的内情。

京城的百姓最为关系时政,也最喜欢打听这些事儿了。

对此,郑头儿果然做出了回答:“具体是怎么回事,我一个屁大点儿的从六品那知道些甚?不过呢,我也听到了一些消息,想来应该是靠谱的……”

“什么消息?郑头儿给我们说道说道,也好让我等张张见识呗。”

“朝廷北迁,是一件大事,不是象你搬家那么简单,这里头牵扯到的事情多了去了……”郑头儿做出一副“我就是消息灵通人士”的神态,对这些好奇的老百姓说道:“你们仔细想想,朝廷从江南搬到这里来,得有多大的影响吧!”

“这第一,朝廷北迁,江南的京营可就不是京营了,当兵的当官的好几万人马,应该怎么安置?”

“这边得有个新的京营吧?人马从何处调度?钱粮从何处筹集?”

“京师衙门要不要搬?还是要废掉一个再重新建立一个?这是开府建衙的大事情,不考虑周详了,国家岂不是就乱了?”

“再者说了,就算朝廷搬回来了,万岁和那些个国家勋贵住在哪里?宫阙要不要修缮?得修缮到什么时候?银子从哪里来?这些都不考虑,就搬回来?难道要万岁爷住到你家去不成?”

相对于那些朝廷大事,最后这一点反而更容易理解:皇帝和内廷的安置问题。

皇帝和皇后已经整个内廷必然是要住在紫禁城的,但是现在的紫禁城……

李闯撤离京城的时候,就放了一把大火,把紫禁城烧了一大半,虽然清廷入关定鼎之后曾经做过修缮,但那毕竟是伪清啊。

堂堂的大明天子,怎么能住进伪清曾经住过的地方?

这紫禁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重新建设,最起码也得重新装修一遍,然后皇帝才能搬回来。只要皇帝回来了,大明朝廷也就可以回来了。

“万岁和朝廷啥时候才能回来?

郑头儿说道:“朝廷什么时候才能从江南搬回来,我也说不准,但我估摸着,怎么也得等到京城重整完毕焕然一新之后吧……”

只要京城重新建设一番,大明天子和大明朝廷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回到北京了。但是,这也意味着短时间之内朝廷肯定是回不来了。

皇城和宫城的大规模装修营建,绝不是朝夕之功,也不是说如同普通老百姓那样粉刷一下墙壁裱糊一下天棚就可以了,而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。

对此,北京的老百姓们有着比较清晰的印象,因为同样的事情在明朝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一次。

当初燕王朱棣起兵,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把建文朝廷推翻了,重新建立了永乐王朝。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基本盘就在北方,所以才打定了主意要把大明朝的都城从金陵宁城迁到过来。

对于历朝历代而言,迁都都是一件大事,不仅牵扯到许许多多的利益纠葛,还有多到让人头皮发麻的琐碎事物。就算是当初的永乐皇帝,从决定迁都到最终迁都,也足足用了十九年的漫长时光。

虽然这一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迁都,而是“回迁”,中间却经历了“大顺”和“大清”两个王朝的阻断,还有更多的利益纠缠,只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迁回来的。就算用不了十九年那么久,肯定也会需要很多时间。就算是一切顺利,三五年已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估计了,若是稍微出点什么岔子,十年八年都是有可能的……

人们总是比较健忘,真要是再过十年八年,谁还会记起今天的事情?朝廷是不是会把都城迁回来,恐怕也就没有几个人会在意了。

至少,郑头儿就对此事表现出一副不怎么关心的样子:“迁都不迁都,什么时候迁都,自然有万岁爷和朝中的大臣去操心,那都不是你我这样的小人物应该关心的事儿。不过呢,眼下却有个事情值得关系一下……”

“吴山军校已经从江南迁到了京城,就在大旗庄那边,如今正在招募新生呢。”

“一路北伐,真正的硬仗大多是学生们打的,那些个学生们全都是大帅的弟子,一个个悍勇无比那就不必说了,更要紧的是全都得了大帅的真传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事,乖乖,当真就是天下绝响,厉害的紧呢。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学生,假以时日,这些人里头必然英雄辈出,也不知会涌现出多少将军呢……”

只要是从吴山军校走出来的,就一定是人才,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才。就算是没有得到李大帅的衣钵,哪怕仅仅只是学了个皮毛也相当的了不起了,以后做个军官什么的,绝对不在话下,出将入相都不是没有可能呢。

大家都知道吴山军校就是学生们前途远大不可限量,但吴山军校却不是那么好进的。

首先,年龄上就是一个很大的限制,只招募十几岁的年轻人。其次,对于学生的身份有着近乎于苛刻的限制,一般人还真的进不去。

但是,这一次却不一样了。

吴山军校的第九期学生,对于学生出身的限制不再那么严苛,也不仅仅只是这对大旗军子弟做内部招生,而是面对所有人。

除此之外,还扩大了招生规模:第九期学员,预计招生四千人。

这是吴山军校第一次正式对全社会做出的大规模扩招!

郑头儿说道“若是诸位想着自家的子弟能有出息,以后有个好前程,可以去大旗庄那边去报名,说的能够被军校录取了,可就真是祖坟冒青烟算是抄上了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