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位诏书(2 / 2)

黄得功就这么低头服软了?就这么接受了现实?这幅情形不要说是江南百姓没有想到,连李吴山都深感意外。

在李吴山李大帅的预料之中,永王若是想稳住局势,于黄得功之间必有一战,所以他才会急急吼吼的调动大军,摆出一副三面合围黄得功的架势,其实就是为了给永王站台,就是逼迫黄得功就范。

他做梦都没有想到,大旗军的主力还没有开赴过去,永王就已经把黄得功摆平了。

现如今,李吴山的面前就摆着一份黄得功派人送过来的书信。

李吴山和黄得功这二人,虽然都是大明朝的臣子,其实全都是地方实力派,唯一的区别就是李吴山远比黄得功更加强大,除此之外并没有本质的区别。

这二人素无私交,唯一一点可以谈得上是“交情”的东西,则是湖广之战的时候,黄得功的水军曾经配合大旗军作战,算是有那么一段“共同战斗”的经历,但也就仅仅如此而已。

从本质上看,随着复隆皇帝的驾崩,在继承者的问题上,李吴山和黄得功之间是绝对的敌对关系,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,不是那点小小的交情可以掩盖的。

但是现在,黄得功却派人给李吴山送来了一封书信。

这封信虽然是黄得功派人送过来的,但纸面上的内容却和黄得功没有任何关系: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书信,而是一道诏书。

是永王给黄得功的诏书。

这道诏书出自永王之手,由楚华文带给黄得功,然后黄得功又直接把原件儿转给了李吴山。

诏书和李吴山没有一文钱的关系,却不远千里送到了他的面前。

看着这份诏书,李吴山沉默良久。

过了很久,旁边的金雀儿才幽幽的说道:“永王不愧是老爷的学生,这份胸襟和气度……让人折服!”

为了争夺帝位,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代价,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,父子相反兄弟反目的事情,遍布于史书之上,早就不新鲜了。

但诏书上的内容,却足以让唐宗宋祖之辈汗颜的无地自容,仅凭诏书上的那几句,就足以让永王成为千古帝王。

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份退位诏书。

永王还没有正式登基,虽然已经开始履行皇帝的职责,但却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皇帝名分。在正式的等级大典之前,还不算是完全意义上的皇帝。就是这位还没有正式登基的皇帝,已经拟好了一份退位诏书:

“……朕无功无德,何以继承大统?唯先皇托付,勉而任之……成皇帝之高风亮节,朕切知亦,实我天下计,而非朕为帝选……先皇子嗣方为正统,复隆二十二年始,朕必退位以尊新主,此誓人神共鉴,若有违者刀斧加身不入祖祠……”

看似轻飘飘的几句话,其实真的比泰山还重,因为这是新皇帝的誓言:我既无功劳又没有足以服众的德行,却成了大明的天子。我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,只不过是为了完成先皇的托付,勉勉强强凑着先干一段时间。兴宗成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年幼的儿子,就是因为他担心儿子不懂事,会坏了这大明朝的江山,这份心思我明白的很。这是复隆皇帝的高风亮节,是为了大明江山而做出的巨大牺牲,却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人选。我知道他的儿子才是大明正统,所以我决定,从复隆二十年二年开始,也就是皇子十四岁的时候,就会退位让贤,把皇位还给侄子,并且尊奉他为皇帝。这是我公开的实验,要是违反了死后入不了祖坟!

古人十四岁即为通俗意义上成年人了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。

对于一位帝王而言,死后不入祖坟是比“刀斧加身”要严重百倍的誓言,而且这道诏书一旦公布,全天下人都会知道。若是十四年……十三年之后他不主动退位的话,立刻就会成为食言自肥之人,会被全天下唾骂千年。

李吴山终于明白了,明白了黄得功为什么会以闪电般的速度低头宣布向新皇帝效忠,就是因为这样的一道退位诏书。

在做皇帝之前,一定会拼命的想要继承大位,做了皇帝之后还会想方设法的长久下去,这是所有人的通病和共同心理,毕竟皇位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,大到了让人无法拒绝的地步。

只有永王,在还没有正式登基的情况下,就已经想到了退位,简直旷古未有,堪称千古一帝。

这道诏书一旦公布,永王就再也没有反悔的可能了。他必须按照自己的誓言去做,十三年后把皇位让给自己的侄子。

在大明朝的历史上,只有叔叔抢侄子皇位的,却从未见过主动让位给侄子的,历朝历代都闻所未闻,简直惊世骇俗!

其实,完全依靠武力,就可以压服黄得功,毕竟永王是出自吴山军校,李吴山一定会全力支持他,甚至不惜一战。永王这么做,看似毫无必要,其实却很有必要,而且只有李吴山可以理解,甚至理解的非常深刻。

永王这不仅仅只是为了稳住黄得功和其他的地方实力派,这么做的本质完全不是出于皇位安稳的考虑,甚至和皇位无关,而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利益。

只要这道诏书一下,黄得功就不再是敌人,而是极大的助力,必然会死心塌地的效忠朝廷。不仅可以避免一场大规模的南北内战,还能集合起所有可以集合的资源,为了“我族长兴”这个最终目标服务。

不能让繁华富庶的江南卷入战火,更不能因为皇位而起内战,而是要把所有的资源用在他认为正确的方向上

李吴山已经开始展露出明显的对外战争迹象,他的耳目已经扩展到了万里之外的西域,并且在事实上控制了朝鲜半岛和大半个蒙古草原,永王很清楚的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大动作。

作为吴山军校的学生,永王知道李吴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,也知道他会怎么做,同样知道那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和牺牲。

如果可以整合江南的资源,甚至是整个大明朝的资源,自然事半功倍。若是在这个时候打起了内战,就算最终可以干掉黄得功威慑天下确保自己的皇位,也必然会浪费很大的人力物力,甚至有可能把江南彻底打烂,这是一个他不想承受的代价。

所以,他才会用这种方式来避免内战的发生,就是为了给李吴山的最终目标服务。

这份心思,看似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风亮节,其实就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必然会做出的选择。这个选择之中还带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者气息……包括李吴山本人在内,涵盖所有吴山军校的学生,全都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。

为了理想,可以牺牲一切,这也是一种浪漫的情怀,豪情男儿所特有的浪漫!

“我原以为,这天底下只有老爷一个人能够不在乎皇位,能够看轻这九五至尊的君主身份,却原来并非如此,真是小视了天下英雄。”金雀儿幽幽的说道:“若是换做婢子,易地而处的话,我肯定做不到这样,而是一定会让大旗军南下去打黄得功!老爷教导出来的学生,真英雄也!”

永王虽然是吴山军校的学生,其实他还没有正式毕业,但这一道诏书就是最优秀的毕业作品!

李吴山是真的没有想到永王会付出这样的牺牲,但他却完全可以理解永王的良苦用心。

这份退位诏书,从表面上看确实是永王和黄得功之间的事情,和李吴山并没有什么关系,其实却并非如此。

黄得功刻意的把这份诏书送过来,就是想要得到李吴山的承认。

只要李吴山正式承认了这道诏书,就算是封死了永王的后路,也等于是李吴山宣布自己会在十三年后向新的君主效忠。

李吴山和黄得功的双重加持之下,皇子的储君身份就比铁打的还要牢靠,谁还敢反对?谁还有反对的实力?

一直以来,李吴山都觉得自己才是天下第一英雄,现在看来,这个给自己的评语未必就是中肯的。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一个事实: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,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关键节点。一个又一个英雄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轮番登场,张扬着各自的特点,成为和李吴山本人一样闪耀的世之英雄。

李吴山不是天下第一英雄,他甚至不算是个英雄,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启蒙者而已。

“能有这样的学生……才不愧我的一番心血,值了。”李吴山颇为感动的说道:“有了这十三年的时间,足以让我从容布置,我能很清楚的感觉到,新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了,我的学生们就要登场了,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唱出一台满堂喝彩的精彩大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