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名侦探夏贵妃第54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女子便掏出一只铁盒,说尔等不愿相救我不强求,但还请将此盒带去宫外,石榴河上应有我心腹宫女,你们持此物去,便可换得大笔钱财。”

  “五人得了盒子,又问那女子究竟是谁,女子道……”

  说书人清了清嗓子,说,“她乃皇后常氏,先帝鸩杀她时,本欲假死逃生,却被一宫妃发现,关在这地道里。而那宫妃,便是彼时的越王之母,当今的太后娘娘。”

  百姓们哗啦一声议论开了,先帝封逑是个什么货色,连他亲生的本朝皇帝都不避讳,直接下旨撵出祖庙。先皇后死得冤,她们只知道是被那荒暴无道的先帝鸩杀而死,却不知先皇后逃过一劫,还被囚禁在宫里。

  天家的事情几时拿到过明面上公审?这次怕是前无古人了。

  老百姓们又想议论,又不敢在大理寺门口的禁军面前说得太大声,放眼满朝官吏,这案子放在谁面前,给他生吃一百个胆子都不敢接,难怪要把夏洛荻放出来。

  “那夏大人接了此案,岂不是……”

  便是不识字的百姓也听得出来,此事无论真假,主审都是刀架在脖子上办,遑论她本就饱受奸佞非议!便是圆满结束,也少不得被安一个后妃干政的罪名!

  思及此,说书人不禁脱口而出:“当真是,文武百官皆惊怖,执戈当道唯青天!”

  说罢,他恍然回神,看到旁边不远处的禁军也在竖着耳朵往这边歪,马上住了嘴。

  “大人好胆气,我堂堂丈夫有何惧哉。”有汉子却不怕,起身道,“此案过后,倘若天子要斩夏大人,我便在宫门前将这颗头颅叩死又如何!”

  “我受夏大人活命之恩,身无家小,同去!”

  “同去!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大理寺内,正堂屋顶之上,松荫背光之处,封琰开了两坛好酒,一坛放在身边,一坛提在手里,阖上眼睛,侧首听着一墙之隔外,民心所向之声。

  身后的瓦片发出一阵细弱的声音,一只手伸向封琰身侧的酒坛,被他一把打开。

  “这不是给你的。”封琰对同样找了屋顶听审的睚眦道,“你才十六,少沾些你爹的酒瘾。”

  睚眦不免“啧”了一声,对着封琰面具下的脸左看右看,狐疑道:“连她私下喜欢喝两盅都晓得,你真是崔统领?”

  “嗯。”封琰不跟他解释,丢了包玛仁糖给他,“你只能吃这个。”

  睚眦盘腿坐在屋顶上,打开来一看,那玛仁糖里尽是些核桃、黑芝麻这样养发护发的好东西,显然就不是给他准备的。

  他丢了一颗进嘴里,腮帮子一动一动的,百无聊赖地听着下面正堂里的审问声。

  “没意思,好端端的太平日子不过,偏爱去淌这浑水。”

  封琰却道:“若不入浊流,焉得眼前的太平日子?”

  睚眦哑然,轻轻“哼”了一声:“那下面有几个老官儿,眼看着恨不能对我爹寝皮食肉似的,都在打腹稿准备弹劾了。莫不成这案子审下来,我爹便要顺路直奔菜市口了吧。”

  封琰:“你看皇帝像是会理那些人吗。”

  睚眦:“怎么不会理?若当真是个明白的,起初就不该听了闻人清钟那条老狐狸的鬼话。”

  封琰同睚眦对视了一眼,只有这件事他从未后悔,也没有出言辩解,只道:“听审吧。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大理寺正堂之中,正摊着韩氏呈上的一方血诏……那血诏字字泣血,其上加盖着“承坤之宝”四字。

  承坤……乃是前朝皇后玺印。

  崔太后盯着那四个字,那是她空耗了几十年在后宫所争夺之物,自然晓得其中一痕一刻,应是真的。

  现在,它出现在了废后的血诏上,字字句句,都在说她如何构陷戕害她致死。

  “我不知你究竟在说什么。”崔太后冷冷道,“如今十几年过去,你既不仁,莫怪我直言——废后被处死,乃咎由自取,名义上是不敬君上,实则乃因其三年未蒙幸却有了身孕,这件事上,我当年实无一言落井下石。”

  临时被拉来做笔录的苗少卿写得一脸菜色。

  这种深宫的事,他听了还能活吗?就这么公然说出来,真的合适吗?

  他皱着脸偷偷环顾四周,皇家这边且不说,外面如李太师等有资历的老臣一副麻木之态。

  这事若是发生在现今的皇帝身上,哪怕只发生一半,他们非撞柱子死谏不可。

  但这是发生在先帝那朝……先朝的时候,什么妖魔鬼怪的事都有,在常氏之前,皇后死了两任,一个寒食症发作投水,一个因私养女宠们打架被误伤致死,相较其他的荒唐事而言,常氏这个罪名,显然没什么创意。

  但常氏的外臣却倍感羞辱,道:“臣尊太后为君上,还请太后慎言,先皇后为百姓犯颜直谏而死,岂能如此污蔑身后之名?”

  眼看着又将吵起来,案上夏洛荻“啪”地一声拍了惊堂木。

  “尚未问及太后,请太后娘娘勿躁。”

  崔太后总算也体会了一把封琰平日里的感受,只能盘着佛珠压抑心里的嗔怒。

  可她此时此刻只能相信夏洛荻,只有夏洛荻有这个能力,也有这个名望能洗脱她的冤屈。

  “韩氏。”夏洛荻道,“也即是说,你从五名匠人手中换得了此物,可你那时以暗倡身份谋生,极为艰难,当年记载你身无长物。如你所言,那五人为财而来,你又以何相换?”

  “民妇却无长物,可……”

  夏洛荻凝视着她,道:“其实,当时还有第三方在船上,也是那些人将五人淹死在水里的,可对?”

  韩氏伏地道:“正是如此,那五人曾将此盒子拿出,因上面机关锁精巧,让我解开锁扣,刚交接之后。便有一伙黑衣人登船要灭这五人活口,将他们淹死在石榴河之后,因大理寺巡兵注意到船上动静,他们便不得不仓促而逃……那时,我若说出那五人是被灭口的,必然保不住这铁盒。”

  所以四年前那桩五人坠河案,韩氏便做了伪证,之后害怕那些黑衣人再来,为了不引起怀疑,便作为寻常的从良之人入了官府的秀坊。